文/辛純浩
人類文明的發展, 使生活在現代社會裡的人, 起居使用各種物品非常方便, 也拜工業革命與科技發展之賜, 讓現代人能夠享受, 各種生活物質, 既豐富又多元. 在發展中的國家人民, 幾乎都能在日常衣, 食, 住, 行各方面, 盡情享用, 消耗各種物品, 但各項物品使用後, 也會留下許多的殘餘廢棄物. 經過長期的累積, 這些廢棄物, 已經成為大地生態的嚴重負擔. 這是工業產品的宿命, 各項人工產製的物品, 從大自然的資源開採過後, 就踏上所謂 [從搖籃到墳墓] 之路.自原料, 設計, 加工, 製造, 產品, 使用, 殘餘, 拋棄, 污染. 這種循環, 在現代生活裡, 不斷重演.也讓我們感受到, 廢棄物的清理, 和環境污染的嚴重課題. 難道這種窘境, 以現代人的智慧, 沒有辦法來解決處理嗎!
[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 一書, 是作者威廉. 麥唐諾和麥克. 布朗嘉兩位專家學者, 以他們的專業, 和向大自然虛心學習的心得, 所提出的一種創新觀念. 在大自然裡, 沒有需要丟棄的東西-----[當一棵櫻桃樹開滿花朵, 而這些花朵又紛紛落地時, 沒有人會覺得資源被浪費了]----因為所有枯枝, 落葉, 落花, 都將回到土壤, 再度成為養分, 培育出新的花朵和果實. 而現代工業產品, 經過原材料製造為產品, 提供普羅大眾使用後, 大都不可能全部有效使用, 而卻大多會留下不少殘餘廢棄物, 讓大地環境去承受負擔.人自許聰明才智, 能發明創造許多生活使用物品. 但卻沒有想到, 各種物品在使用後, 它會造成什麼後果, 以致長期累積的廢棄物, 是什麼樣子. 這是我們當前所面對的難題. 本書的兩位作者, 一位是建築設計背景的專業, 一位是化學工程背景專家, 他們以他的專業知識, , 觀察大地環境自然生態是我們的導師. 他們發現大自然裡, 有一個法則, 就是生生不息. 如果能遵循這個道理運行, 許多人類工業產品, 從設計開始, 依循永續發展原理, 則萬物都可重復使用, 也不會有廢棄物. 這個觀念, 提醒普羅大眾, 人類是可以朝這個方向, 去學習努力, 來挽救大地環境 .工業產品要從設計開始, 慎密規畫, 有系統製造, 生產. 有效使用. 應該是可以像大自然一樣, 生生不息. [從搖籃到墳墓] 朝向 [從搖籃到搖籃]的路程.
我們可以從生活體驗裡觀察, 上天烏雲密聚後, 普降雨水, 供應大地動,植, 生物, 活存所需水源, 多餘的水, 流經山林大地, 小溪川流, 匯集江河, 回歸海洋, 再蒸發為水氣白雲, 後成為雨水落地. 不斷循環. 不論大地動物, 植物, 或人類如何使用水源, [水] 的運作, 總是自然運行. 讓我們細心思考, 這樣的生態, 生生不息, 永續不絕, 沒有被浪費. 但反觀人類的生產製品. 提供大眾生活所需物品, 都是從繁雜的材料中, 採取部分所要用的物品, 而其餘大多被棄置, 或被浪費掉. 譬如一滴醬油, 是要從生產黃豆開始, 經過栽種, 收割, 選豆, 釀造, 發酵後,才成為醬油, 供人們食物添加物. 在這過程中, 需耗用多少材料, 也廢棄多少材料, 從這個小例子, 看看人類每天所為衣, 食, 住, 行中, 有多少物品, 只因要作單一用途, 就必需耗用許多大地原材料, 那是多麼可惜的事. 好在這些現象, 已經有先見者開始關心, 著手研究, 並提出具體見解, 並號召有心人, 來改善關心, 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也有許多人, 熱心響應. 記得不久前, 一篇報導提到, 臺灣有一次舉辦烹飪大賽時, 知名大師阿基師, 擔任評審時, 先去檢查參賽者所丟棄的使用材料, 是否過度浪費, 來當做評選基礎. 這是一個令人敬佩的觀念, 珍惜物品材料, 是任何事務的根本, 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也希望我們對大地萬物, 要懂得尊重珍惜, 讓地球上的萬物, 經過設計產製後, 仍然能夠生生不息, 循環運用, 這也是本書所提供最重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