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


    2011 . 10



      早年我喜歡登山, 有一群同好, 常在假期規畫爬山. 臺灣的高山峻嶺, 也爬過不少, 所謂三尖五嶽, 大山小嶺, 還有三千公尺以上的大山, 確也征服了幾十座. 記得從合歡山賞雪開始, 接觸登山的感覺. 那時年輕力壯, 又有興趣, 常響往登高山的樂趣. 臺灣得天獨厚, 有幾條南北縱貫的大山脈, 從平地到高山, 僅幾十公里路程. 許多登山口, 幾個小時就可到達, 非常方便. 尤其近年來, 政府有關單位, 也重視大眾登山的需求, 與高山森林維護的必要, 進行各種配合設施, 如登山避難小屋, 或高山健行, 登山步道, 讓有興趣登山大眾, 許多方便. 當前有許多人, 對登山健行, 來維持體能健康活動, 熱烈響應參與, 是一件可喜的事. 但是不論大山小嶺, 過度的使用, 如果沒有好好養護, 可能對山區環境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好在臺灣高山, 每年會有下雪封山禁行, 有自然回復生機機會. 可是一般健行小逕步道, 會在不斷使用下, 造成損毀傷害. 如何對臺灣美麗山林美景, 維持永續發展, 確實需要參考借鏡, 國內外已有的可行良好方案與做法, 讓政府與有能力的公益社團, 和喜好登山健行的大眾, 共同來推動維護, 希望我們的山林環境, 永續長存.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 是作者徐銘謙, 為尋找美麗理想夢境, 單獨一個人, 前往參加北美洲 [阿帕拉契山徑] 之旅的詳實過程記錄, 與切身體會的記敘. 細細道來,仿如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從參與路徑義工開始, 以一個全無任何經驗的素人, 摸索探討在陌生異國地區, 跟隨義工團拿起工具, 在山林野地, 艱苦勞作, 體會見識他們, 對山林環境的用心維護方法與內在精神. 並以流暢的文筆, 記述所見所聞, 與蒐集的歷史背景, 和有關阿帕拉契山脈, 古來原住民生存的脈絡和已沒入歷史的人. 還有許多國家公園的發展過程, 也可感覺到作者, 對生態環境, 那種悲天憫人的心意. 每項訴水流說都那樣貼切,  感人心境.  以一個女孩子來說, 那種勇氣, 毅力, 耐力和執著, 細心, 確實令人敬佩 .更讓人感同身受那種對生態環境的關懷.



     阿帕拉契山徑, 位於美國東岸, 全長約 3500公里, 從美國境內, 往北到加拿大. 從山脈延伸到海邊, 路線也隨著修整, 而不斷擴充. 山徑的維持, 是由 37個山徑俱樂部, 協會, 無數人次的步道志工, 參與步道工作, 共同維護. 這是一條地球上, 由志工所完成的最偉大工程. 它不用工程發包方式, 不一靠政府, 是由有心志工, 社團, 及完成全程山徑健行者, 或響往山徑慕名者, 投入心力, 分段逐步修護. 以自然工法, 用上乘美學, 不留痕跡地做出來, 不管參與修護者, 山徑步道使用者, 都能感受到山徑的自然親切 .作者以學習 [ 像山一樣思考] 的理念, 發願去尋找 [山怎麼思考] , 毅然前往阿帕拉契山, 親身體驗山徑步道.當她述說, 在阿帕拉契山徑健行時, 傾聽林間鳥語透露的迅息, 在彎腰修整步道時想想水流說了什麼話, 在開闢新步道的時候, 觀察山椒魚與樹根傳遞的啟發, 修屋頂,蓋新橋,釘釘子, 敲石頭的時候, 打開所有的感官, 試著理解每座獨特的山怎麼思考, 我們在它們身上的所作所為. 其實在整本書裡面, 告訴我們, 維護山林生態, 不必大張旗鼓. 只要簡單, 有規畫, 尊重大自然原有的材料, 和結合永續生存的理念. 以做過不留痕跡工法, 要自然隱密,才是上乘的工法. 這些是我們當前, 臺灣的山林步道工程要學習的重點. 工程不是愈明顯愈好, 改變要讓人看得出來才叫做 [ 建設] 的觀念 .



     細讀這本書, 以一個對登山健行有濃厚興趣的人, 深感溫心. 好像我也親自參與他們的行程, 不論當義工修護步道, 或背起行囊健行, 都可切身感受. 尤其對步道修護志工制度的方法和步驟, 應該是最值得我們現在, 各種義工團體學習借鏡的方向. 在臺灣登山或山嶺健行, 機乎都是設定一個標的, 去登頂或達到目的地, 就算完成. 很少人會有心關懷步道過程如何, 以及瞭解關懷所走的路徑, 是誰在維持修護, 反正我能使用就好, 這確是一種很自私的觀念. 沒有人來提醒, 參與維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 但是阿帕拉契山徑的維修, 卻能號召各地男女老少的投入參加, 真令人感動 . 我在想, 如果我們環保媽媽的工作方向, 也可借鏡他們的做法, 先研究設定工作目標, 訂定明確施行範圍, 作分段完成做法,並召集有心志工, 分期參與, 時間不必太長. 以結合在地義工興趣和成就感, 讓參與志工能長期交替, 顯示成果. 以現在社會上眾多退休人員, 大多有個別專長, 和自我時間. 如能號召他們, 來共同參與環境工作, 確實是一大力量. 像阿帕拉契步道修護工程步驟, 先提出工作計畫, 並依各工作需求, 決定優先順序與工作時間, 做好後勤支援跟籌備工作, 然後召集義工來現場工作. 這個方法程序和概念,是值得我們學習 .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綠色EQ 讀書心得


                                                     2011. 09
 
        大家都知道, 生態環境的維護, 是當前普世的價值觀念. 也有很多人, 挺身投入環保行列, 願意為我們的生活環境, 盡一份心力. 這是一件環境保護工作, 令人鼓舞的事. 但是很多人, 卻僅是粗略的瞭解, 所謂綠色環保概念, 對我們日常生活中, , , , ,以及使用物品, 所關聯的生態環境之影響, 並沒有真實的認知. 可能只是跟隨表顯的現象去努力, 而無法知道, 真的是否有發揮真正效果.這是很可惜的事. 好在最近有許多學者專家,從各種角度來探討, 綠色生態環保的真意, 和應該有正確的作法, 並用心推展正確觀念,讓生態環保能有系統的承傳推展. 如我們日常使用現代工業物品, 所留存的廢棄物, 應該是可以透過有效的設計, 來改變使物品能永續循環應用, 不僅是資源回收, 資源再利用而已. 應該是建立[ 從搖籃到墳墓] 朝向 [從搖籃到搖籃] 的方向前進.更進一步認識真正的 [綠色環保], 是應該運用 [工業生態學] 的方法, [徹底透明化資訊],  來計算量測產品製程中, 各環結的影響, 來研判是否確實達到環保效益, 才是當前的有效綠色時代的觀

.

    [綠色 E Q] 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 丹尼爾. 高曼 [Daniel Goleman]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精心著作. 其原名為 [Ecological Intelligence] 也可是稱作 [生態智能] , 作者針對普羅大眾所謂的 [環保] 消費習性, 做系統性的深度分析, 來告訴我們, 許多以為 [綠色環保] 的消費物品,其實僅是一種 [漂綠產品] , 因為我們大眾並不能完全瞭解, 綠色生態維護的真實狀況. 大都是以接受外來的訊息, 做自己的判斷依循, 這往往是不一定正確的. 他首先舉出一個我們日常生活購物常使用的塑膠袋為例, 大家所知道塑膠袋是不易分解, 幾十年來, 地球上使用後留存的塑膠袋, 已造成大地環境的生態大災難. 有人就以為改用購物紙袋, 會比較好. 廢棄紙袋容易銷毀, 但是經過系統性的調查分析, 發現製造紙袋, 先要獲取大量森林樹木材料, 製紙過程, 比塑膠袋耗用更多能源, 消耗更多水源, 產生含有氯等污染物. 話說回來, 到底我們使用紙袋好, 或是塑膠袋好呢, 最好的答案應該是, 兩者都不用, 而是自備 [環保購物袋] 長期循環使用, 當然我們也曾推廣使用環保袋, 但沒有像這樣的分析, 令人印象深刻.另外在一般生活用品裡, 有許多標示所謂 [環保產品] ,以獲取消費者信任, 但如果有充分的資訊去瞭解,其實各項產製品, 都是由許多零配件所組成, 也許僅是少部分零組件, 有符合 [綠色環保] 要件, 就標榜是環保產品, 這是一種 [漂綠手法] ,讓大眾消費者去相信, 以為已在為環保工作盡力, 這種有心作為, 因欠缺關鍵資訊的差距, 會讓人變得無知, 真是一件令人傷感的事. 作者從書中點出一個重要訊息, 即是除非我們能真正把產品的生產過程, 消費過程各階段所生產的污染, 毒害, 對環境的衝擊,全部計算出來, 然後以最簡單的指數表達出來. 消費者才能理智地選取他們的消費品與消費型態, 否則綠色經濟, 綠色產品, 都只不過是把產品漂綠, 或把地球漂綠, 而沒有真正解決環保與地球暖化的問題.  這本書, 從我們生活身邊的體驗, 告訴我們真正要維護生態環境, 必須要有 [徹底透明化資訊] 的基本觀念和知識, 來尋求真實的效果. 也透過消費者的認知和力量, 來改善 [綠色產品] 的設計, 製造, 行銷, 和產業的經營方向, 讓生態環境能永續發展.



      我們對生態環境的關懷, 除了用心外, 也必須要有正確的知識來作為. 而正確知識, 就必須要有熱心的專家學者, 投入研究心得, 來導引大眾走正確的路. 在本書中告訴我們,做一個消費者, 本身就有無限的力量, 來影響產業產品的生存空間. 在透明化資訊裡, 消費者能全力選擇真正綠化產品, 讓他們持續發展. 對尚待努力綠化的產業產品, 讓他們要為活存而改善. 讓無意為綠化環保的產業淘汰. 這是一項道理, 也是一種力量. 讓大眾消費者, 用知識意見來選擇, 用影響力, 來為生態環境大地的維護, 做最有效的努力.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讀書心得




/辛純浩
   人類文明的發展, 使生活在現代社會裡的人, 起居使用各種物品非常方便, 也拜工業革命與科技發展之賜, 讓現代人能夠享受, 各種生活物質, 既豐富又多元. 在發展中的國家人民, 幾乎都能在日常衣, , , 行各方面, 盡情享用, 消耗各種物品, 但各項物品使用後, 也會留下許多的殘餘廢棄物. 經過長期的累積, 這些廢棄物, 已經成為大地生態的嚴重負擔. 這是工業產品的宿命, 各項人工產製的物品, 從大自然的資源開採過後, 就踏上所謂 [從搖籃到墳墓] 之路.自原料, 設計, 加工, 製造, 產品, 使用, 殘餘, 拋棄, 污染. 這種循環, 在現代生活裡, 不斷重演.也讓我們感受到, 廢棄物的清理, 和環境污染的嚴重課題.



 難道這種窘境, 以現代人的智慧, 沒有辦法來解決處理嗎!

  [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 一書, 是作者威廉. 麥唐諾和麥克. 布朗嘉兩位專家學者, 以他們的專業, 和向大自然虛心學習的心得, 所提出的一種創新觀念. 在大自然裡, 沒有需要丟棄的東西-----[當一棵櫻桃樹開滿花朵, 而這些花朵又紛紛落地時, 沒有人會覺得資源被浪費了]----因為所有枯枝, 落葉, 落花, 都將回到土壤, 再度成為養分, 培育出新的花朵和果實. 而現代工業產品, 經過原材料製造為產品, 提供普羅大眾使用後, 大都不可能全部有效使用, 而卻大多會留下不少殘餘廢棄物, 讓大地環境去承受負擔.人自許聰明才智, 能發明創造許多生活使用物品. 但卻沒有想到, 各種物品在使用後, 它會造成什麼後果, 以致長期累積的廢棄物, 是什麼樣子. 這是我們當前所面對的難題. 本書的兩位作者, 一位是建築設計背景的專業, 一位是化學工程背景專家, 他們以他的專業知識, , 觀察大地環境自然生態是我們的導師. 他們發現大自然裡, 有一個法則, 就是生生不息. 如果能遵循這個道理運行, 許多人類工業產品, 從設計開始, 依循永續發展原理, 則萬物都可重復使用, 也不會有廢棄物. 這個觀念, 提醒普羅大眾, 人類是可以朝這個方向, 去學習努力, 來挽救大地環境 .工業產品要從設計開始, 慎密規畫, 有系統製造, 生產. 有效使用. 應該是可以像大自然一樣, 生生不息. [從搖籃到墳墓] 朝向 [從搖籃到搖籃]的路程.



    我們可以從生活體驗裡觀察, 上天烏雲密聚後, 普降雨水, 供應大地動,, 生物, 活存所需水源, 多餘的水, 流經山林大地, 小溪川流, 匯集江河, 回歸海洋, 再蒸發為水氣白雲, 後成為雨水落地. 不斷循環. 不論大地動物, 植物, 或人類如何使用水源, [] 的運作, 總是自然運行. 讓我們細心思考, 這樣的生態, 生生不息, 永續不絕, 沒有被浪費. 但反觀人類的生產製品. 提供大眾生活所需物品, 都是從繁雜的材料中, 採取部分所要用的物品, 而其餘大多被棄置, 或被浪費掉. 譬如一滴醬油, 是要從生產黃豆開始, 經過栽種, 收割, 選豆, 釀造, 發酵後,才成為醬油, 供人們食物添加物. 在這過程中, 需耗用多少材料, 也廢棄多少材料, 從這個小例子, 看看人類每天所為衣, , , 行中, 有多少物品, 只因要作單一用途, 就必需耗用許多大地原材料, 那是多麼可惜的事. 好在這些現象, 已經有先見者開始關心, 著手研究, 並提出具體見解, 並號召有心人, 來改善關心, 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也有許多人, 熱心響應. 記得不久前, 一篇報導提到, 臺灣有一次舉辦烹飪大賽時, 知名大師阿基師, 擔任評審時, 先去檢查參賽者所丟棄的使用材料, 是否過度浪費, 來當做評選基礎. 這是一個令人敬佩的觀念, 珍惜物品材料, 是任何事務的根本, 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也希望我們對大地萬物, 要懂得尊重珍惜, 讓地球上的萬物, 經過設計產製後, 仍然能夠生生不息, 循環運用, 這也是本書所提供最重要的理念.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搶 救 家 園 計 畫------HOME 讀書心得


    [搶救家園計畫] 一書, 是作者 . 亞祖. 貝彤 [Yann Arthus-Bertrand] 為了關心地球環境, 和人類的生存環境的變化, 而以專業的知識, 倡導環保意識, 引發大眾, 藉由具體的行動,來促使人類能真正認識, 大地環境變遷的嚴重性, 和今日文生活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危機. 並引導人類, 要改變生活方式與改善生存環境, 希望大眾能對地球和共生的其他生物, 給予更多關心與尊重. 並應認知, 地球是我們永遠的家.



   本書作者的編寫, 與一般書籍的著作, 有些不同. 他是以短篇主題為主, 以其專業知識, 和長期廣泛觀察,與蒐證資料, 作詳細深入敘述探討. 從地球生命的誕生與生態學的角度開始,

細述地球物種間的共生相互依賴, 和人類對地球的衝擊. 再探討地球人口的生存空間與環境, 和有關農業生產, 對大地資源開發, 與關聯的能源使用, 和氣候變遷與暖化現象. 更從飲用水的浪費與爭奪, 來探討我們生活環境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每一偏短文都很清楚, 以數據來敘說真象. 並附有經緯地標的世界各地, 具指標性的圖片, 和權威性的統計圖表. 文章沒有教條式的解說, 只有讓讀者內心引發共鳴的深意, 讓人一邊讀, 一邊閉起眼睛去思考回響, 作者所引導的方向.



   從人類對地球的衝擊裡, 回顧地球上物種間, 動植生物的共生與相互依賴. 人類原本也是地球上各種動物的一種, 由於偶然的因緣際會, 使人類的演化中, 有思考的能力. 開始學會使用工具, 使用火種, 來改進基本生活, 讓生命的延續更穩定. 進而出現農業的蹤跡, 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就此改變, 不再過著漁獵及採集的生活. 因而人類開始有定居, 並形成部落. 也逐漸發展成龐大的鄉村, 都市之規模. 而人類的能力與智慧的提高, 就開始為生活更安全, 更方便, 更美好,而知道去採取大地的資源. 擴展生活領域, 進而以為大地環境是人類所獨有,就生活周圍的環境生物, 不論動物, 植物, 凡能提供人類需求的, 開始盡力開發擷取, 毫無節制.又人類人口不斷成長, 增加, 對生活的需求物品更為提升. 人類對地球環境, 破壞性的奪取更為嚴重.所造成的生態浩劫, 如動,植物的共生失衡, 飲用水的爭奪, 空氣的汙染, 海洋魚鮮過度捕撈, 煤礦, 石油快速開採, 進而為擴大生活範圍, 所開闢的都會, 道路, 社區, 使大地森林, 綠地消失等等, 所引發的失衡生態環境 ,回頭看看, 真是令人驚心. 因為人類的自私和愚昧, 造成現在這個地球環境的窘困. 如果現在不驚覺清醒, 趕快停止錯誤的行為, 並積極補救. 也許真的, 這個地球, 會毀在人類的手裡 .



  另從地球人口的增加情況來說, 十八世紀初, 世界人口約十億. 約過一百年, 增為二十億.再三十年, 增為三十億. 1987711, 經統計世界人口為五十億, 也訂這天為 [世界人口日].  2000, 又增加到六十億. 據最近統計, 201110月底, 世界人口將達七十億. 經調查顯示, 現在每秒鐘, 就有五位嬰兒出生, 每年人口約可增加 7800萬人. 2050, 人口數可到八十億. 再到2050, 全球人口數, 可達九十億之多. 從以上數據顯示, 世界人口的增加速度太快, 確是地球無法承擔的重. 人口增加所引發的後果非常嚴重 ,如何供應維持生命的食物, 涉及農業生產的能力, 因為地球上資源的分配, 並不均衡. 有的還算充足, 但大部分, 仍是不夠. 像非洲地區, 經常是饑荒區域, 每天都有餓死情況發生. 各國人民為討生活, 幾乎人口向大都會集聚. 各項建設不及應付所需, 食物, 飲用水, 衛生設施不足, 生活條件品質也因而被拉下. 居眾過多, 環境污染也自然形成. 這也是都會生活的窘境.為滿足眾多人口的需求,對農業開發而砍伐森林, 為用水需要而建造水庫, 為能源使用而開挖煤礦石油, 為都會擴展而開闢社區, 建造道路. 種種作為, 雖然是為了應付人類的生存與生活, 但漸漸而來, 這個地球, 確實已顯老態龍鐘. 原來所有的青山綠水, 碧海藍天, 芬芳草香,似乎已離我們遠去. 回首深思, 情何以堪. 這些事實, 我們都可切身感受到嚴重性. 有良知的人, 應該挺身而出, 為這個地球我們的家園, 盡一分心力, 真正來關心搶救, 當前所面臨的一切, 並開始以行動補救, 否則, 為時太晚矣 !



     在本書最後, 提出兩個方向, 一是結合 [非營利事業組織] 力量, 來協助各國政府組織, 所無法提供的作為. 讓全球各地區的人, 以國際人道組織, 發揮我們每個人貢獻社會的機會, 並協助改變我們生活的社區, 城市, 甚至於我們的地球家園. 另一個是, 以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對於,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堅持, 積極力爭, 種族平等的努力之精神. 認為有時個人的力量, 可以改變一切, 當個人的力量匯集成團體的力量時, 我們就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讀了這本書, 讓我理解, 讓我感動, 讓我共鳴. 搶救我們地球家園, 大家一起來!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生態瞬間------讀書心得

2011.06
方偉達教授是一位學有專精生態學者長期以來投身濕地生態的研究親身踏入沼澤泥地實地觀察記錄生態變化現象他從地理環境變動和人文歷史演變來探討大地延續的痕跡他特別對於臺灣這塊土地投入特別的感情而深入臺灣幾個指標性地點以他的專業角度作深度的觀察驗證從歷史發展軌跡和先民與大地環境討生存落點的過程說明早期先民敬天敬地的精神不應過度搜取上天給予的資源也要迴避屬於大地所有的園地原始部落長期相安自然發展但自從外移人口增加爭相奪取生活空間與資源環境也發生重大變動從作者方教授記敘在臺灣幾個所調查地區有高山溼地原住民部落有生態動植物棲地有現代建築工程的憂心等等廣泛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內容豐富文筆流暢解說詳細使人認識臺灣大地歷史演變與生態變化流程讓人收穫良多並引起共鳴去關懷大地環境

陽光,清水,空氣,是一切生物和活存的必要因素。自然大地經過幾千萬年的變動,會依照地型環境,形成不同的區塊,有河川,有高地,有沼澤濕地,也有荒漠沙土。各種動植物,會選擇其適宜的環境活存。尤其有水澤的地方,最適合植物的生長,也會引來動物的居住,而逐漸建立一個動植物的生命鍊環結。最後人類就會搜尋一個,他們容易生活的地方,安居繁衍他們的種族。這是大自然生命的演化。[生態瞬間]這本書,首先以花蓮馬太鞍濕地為背景,來敘述臺灣阿美族的祖先,落居馬太鞍溪畔的過程,雖然欠缺文史記錄,但從鄉野實地考察,探討瞭解阿美族先祖的智慧,如生態的捕魚法,與尊重土地倫理,這是生態永續發展的基本觀念。早期先民親身體驗的智慧,特別珍貴。在[探訪紅檜木的故鄉---鎮西堡],帶讀者走訪,尖石鄉鎮西堡與司馬庫斯神木群的巨木生態。也告訴我們原住部落族人,維護祖靈原鄉,保護樹木的意志精神,以及紅檜木繁衍更新機制。巨木的成長,歷經千百年,確實不易。但如果一不小心,可能毀於一旦。如鎮西堡三號巨木夏娃神木,險被糊塗遊客,為洞中烤營火而燒燬,真是令人感慨。在[合歡山與泰雅晏蜓的夏日]一篇裡,以歡山為背景,細述合歡山週圍豎立的各高山群峰,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奇萊大山,等玉山山脈,雪山山脈,中央山脈。高山原形。我個人也喜歡登山,這些高山有些也曾登頂過,也感熟悉。作者以泰雅晏蜓昆蟲生態,說明高山物種的生存狀態。尤其對合歡山地區原住民部落的活動歷程,做一番說明。其中對泰雅族人,因受限於生存環境,為避免居住地點受到山崩和土石流侵擾,而留傳下來的生存法則。認為四種地方不能居住,一是不能距離河道太近,二是不能居住在山溝,三是有出水的溼地,四是土質鬆軟土地。這些原民祖先的智慧,真的可共當前山地開發的寶典。就像近幾年多次風雨大災,所造成的傷害,不是都違背這些生存法則嗎!

另從[關渡溼地尋訪臺北大湖的遺跡][人文歷史健忘的淡水河]文章裡,使人面懷大臺北歷史演變痕跡,自清朝康熙年代,才有臺灣的官方的簡單文獻記載,早期臺灣分為北,中,南部落區域的聚落。先民大多由唐山大陸跨海東渡,來到臺灣。他們也是沿水流河道地區落腳,討生存,開墾種植,繁延子孫。大臺北以淡水河河口,為早期先民進出渡口,因此沿淡水河流域,逐步聚落人群,開始發展。經過長期變遷移轉,人口增加,社區拓展。加上政府管理,而形成都市型態。早期關渡濕地與臺北大湖,以及淡水河面貌,已是遠留在歷史記憶裡,不過仍流存一些古老的傳說,[江右為吉]的發展痕跡。

[生態瞬間]以臺灣情心態,來敘述臺灣幾個,指標性地點的生態環境之過去與現在,並以生態動植物的消長,來做認證。所謂當時的[現在]已經注定成為過去。而[現在]的決定也將成為未來的歷史。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大地環境,都受人為需求而影響,尤其人口快速增加和集中,經濟發展的需要,道路的開闢,工業區的闢建,生活資源的需求,都必要以土地和環境為代價。這是非常無奈的課題,如何保留最後的一些自然生態環境,就必須要號召有心人,集合力量,來共同維護。從生態軌跡裡,也曾有不少環保鬥士的堅持,而保留住一些珍貴綠地,我們除表敬意外,也值得我們效法。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綠色魔法學校------讀書心得

2011.05

人類常說,要拯救地球,其實人沒有那麼偉大,真正所要拯救的是,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因為我們的生活生態已快被無情破壞殆盡。地球已經有數十億年生命,也曾歷經各種變化浩劫,仍然運轉自如。而人類,僅有幾千年的歷史,竟把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糟蹋得令自己難以生活,才開始關心地球環境的變化。新鮮的空氣,乾淨的飲水,青翠的綠地,茂盛的森林,溫煦的陽光,大自然的景象,好像都遠離人類生存的環境,才使人驚覺,不能再沉默無知。至少,在人類的食。衣。住。行中,做些補救改善。其中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的問題,應該是可運用人類的智慧,先來進行改善。住的問題,涉及環境開發,建築物的設計建造,設備整合使用,材料選用。都是會影響環境的變動。以現代人類科技能力,和醒覺觀念,應該要走前一步。

人的意念是一件奇妙的事,如果你真誠並堅持,想去完成一件事情,往往會有某種神奇的力量,來協助你實現。[綠色魔法學校]是幾個偶然在一起,包括成功企業家的理念,專業建築師的構想,幾位有心環境改善執著意念的傻瓜兵團,共同打造的一棟零碳綠建築。以環保精神,運用大自然素材,透過精心設計,精密演算,以節能,生態,減碳,健康,平價,逐步打造完成一座典型實用的零碳建築物。它是可共檢驗學習的指標,尤其建立在國立成功大學校區,是一件非凡的成就。

[綠色魔法學校]一書,作者林憲德教授,是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他以建築領域的專業,長期關注生活環境與零碳建築的方向努力。也著作許多環境生態與綠色建築方面的書。我曾拜讀一本,[都是愛迪生惹的禍---光害]的書,讓我深刻認識,我們生活環境中,過度的亮光,對大地生態與生物之影響與禍害,那是以往未曾有人提起的真相。其精神令人欽佩。

而本書起緣於一場林憲德教授對綠建築的演講,引發臺灣電子科技界成功企業家,台達電子公司董事長鄭崇華先生之共鳴,一樣關懷大地環境的危機,希望推動綠建築來拯救我們的生活環境。黃董事長慷慨捐贈新台幣一億元給成功大學,作建設基金,希望林教授設計一座[綠建築研究大樓],以為推廣綠建築教育之用。這是有意念的人與有心的人因緣結合。林教授承擔這個責任,也為這個任務投入心血。林教授以專業能力,號召對綠建築領域有專精的人才,共同思考,不斷研討,精心設計。並結合一群高水準綠色科技伙伴的傻瓜兵團,各展所長。建造一座空前的綠建築,而號稱[綠色魔法學校。

在書本中,作者林憲德教授,詳細解說綠建築的設計藍圖,和涵蓋架構。並以平價綠建築為基礎,從減少空調設備四成,照明節能四成,吊扇灶窯通風節能四成,碳足跡減少五成,使用自然建材之基本目標,來設計建造。以邁向[零碳建築]。配合水循環設,計每一滴水都不浪費。營造生物多樣性花園,使整座建築完美搭配。書中記載,這項建築工程的背景,設計理念,建材取用,文圖並茂。雖其中有許多專業知識和技術敘說,但能從林教授精細解說中,對照圖片,讓讀者能深切體會與暸解,如空調設置不應單以建物的面積為唯一標準,如照明節能要重視光源效率,使用平價自然材料,可能勝過高貴的建材。結合環境植栽,更能美化建築特色。更有一群號稱傻瓜兵團,投入參與盛會的熱忱。點點滴滴的記錄,使讀者有共同參與的感覺,也使人得到許多綠建築的觀念。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讓讀者受益良多。

回顧我們的生活居住環境和建築物,長期以來,都被標榜新奇建築材料和建造技術,其實無非是,用鋼筋水泥,包紮厚厚牆壁或玻璃圍幕,使密不通風。加以裝潢,再以空調冷氣,來調節溫度。而所謂豪宅,也無非是這種高貴建材的包裝,就以高貴價格來顯示地位。但是要從實用與人性需求角度來看,綠色建築是普羅大眾未,來應選擇的居住建築,不但能平價,節省能源,與舒適且更顯人性化。這應該是我們必須的認知。推動綠色建築,不該僅是他們這些有心的先進者,而應該是全民應有的觀念,大家一起來努力。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太 陽 房 子----- 讀書心得

      201104

人類自從懂得使用動力,來改善生活, 雖然僅僅一兩百年的事,但是人們對動力能源的需求,快速的增加,不論生活上的衣,食,住,行都依賴動力能量,來協助進行。尤其轉化的電力,從工業生產,到人們生活起居,無處不使用電動力運作,而電動力的來源,不是一般個人所能生產取得,必須要公共電動力之供應,才能持續源源不絕。 公共電動力的生產,幾乎都是要由政府負責承擔,或大財團法人組織經營。隨著經濟發展,現代化的追求,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每個國家對電動力的供應,無不想盡辦法來應付不斷增長的需求。 但是生產電力的方法雖有很多,如有使用煤礦的火力發電,使用水庫蓄水的水力發電,使用化石燃料的石油發電,到運用核子能發電的核能電廠等,都是歷年來發電的主要方法,然而各種能源發電,都有它的限制和外部效果。如煤礦`,石油的耗竭,成本價格上升。 石化燃料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像空氣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酸雨現象,溫室效應與引導氣候變遷。 甚至核能電廠的事故,引發幅射擴散的驚慌。都是確定的事實,也是現代人們的困擾。 在各種研發有效的替代能源裡,被認定太陽能,是一種最良好的未來能源希望。 因此近幾十年來,太陽能的研究開發,是科技上一項很重要的課題。

太陽能,是取之不竭的能源。 依據分析統計,每天照射在地球表面的太陽能,是全世界能源所需的三千多倍,只要在日照充足的地方,鋪上長寬各為700公里的太陽光電板,就足以供應全世界的能源需求,一般來說,太陽能使用,分為太陽熱能與太陽光電兩種形式。 太陽熱能是用集熱板,將太陽光轉換成熱能使用。而太陽光電,則是用矽晶片,將太陽的光能轉換成電能。太陽能集熱或太陽光電系統,所能產出的能源量,一方面受所在環境影響,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但無論如何,在我們地球上,太陽能無所不在,每天日出日落,日照大地。如果我們能真正研究技術上的突破,並確實力行,太陽能,也是我們所在世界最初與最後的能源。

 [太陽房子] 是一本以親身體驗觀察,來解說在當前全球能源危機中,已有一些專業人員,進行新能源方向。 並配合居家環境的設計規畫,真正運用太陽能源,來改善生活環境,並有明顯的效果。 著作者 胡湘玲女士,是德國畢勒菲爾特大學科技社會學博士,亦曾任教於德國。但是她真心關懷大地環境,對再生能源與節能建築,為社會發展的趨勢,有很大的期待與興趣。特別再背起行李,重還十年前,在德國求學時候的舊地重遊,回走時光,兩相對照。 從綠鳥的太陽新故鄉---自由堡 開始,轉三十年戰後的陽光生活---明斯特。到陽光很政治的普魯士政治中心---柏林。 至工業大城魯爾區 等各地區。 一路從新體會其間的變化。 作者並無建築科系背景,也無光電領域專長,但她從應用生態的角度,切入觀察。細細描述,太陽能光電設計的新建築,在德國的一些城市,逐步展開,文圖照片並茂,顯示其建造效果。 雖然著作中,有些較專門的建築設計名詞,或統計數據,不易充分瞭解,但配合圖片和流暢解說,使人能深深品味與體會。 尤其書中附解說,太陽能使用內涵,與相關知識,能對全書內容相互對應。會令讀者受益良多。 作者走訪德國幾個城市,它們都同時進行,相關太陽能建築設計起造,也投入實際生活圈,更能塑造綠化環境,減少污染的效益。  德國是一個科技先進國家,它們有前瞻性思考,也有行動執行能力,事實求是的精神,值得大家景仰。如德國 [ 再生能源法] 的 訂定施行,為國家能源政策,指向一條令人欽佩大道。也是全世界各國應效法努力的指標。

[太陽房屋] 是一本好書,閱讀後感到收獲良多,感覺跟作者一起,旅遊現代德國先進的太陽能建築城市。 感受他們生活的環境,與愉悅的心境。其實任何事情,只要有心,踏實去做,總會有成效。 雖然有些事,是大環境,或大政策趨向。不是個人能力所著力,但只要大家建立起,新思維和新觀念。 應是可以去影響與改變環境。太陽能源的取代現有各種能源,已經開始,而且也是能夠實現的方向。 從本書的關點與結論,是開源,節流,環保,舒適與健康,應該是現在人們所要追求的目標。。我想也是我們要努力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