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2011.06
方偉達教授是一位學有專精生態學者,長期以來,投身濕地生態的研究,親身踏入沼澤泥地,實地觀察記錄生態變化現象,他從地理環境變動,和人文歷史演變,來探討大地延續的痕跡。他特別對於臺灣這塊土地,投入特別的感情,而深入臺灣幾個指標性地點,以他的專業角度,作深度的觀察驗證。從歷史發展軌跡,和先民與大地環境討生存落點的過程,說明早期先民,敬天敬地的精神,不應過度搜取上天給予的資源,也要迴避屬於大地所有的園地。原始部落,長期相安,自然發展。但自從外移人口增加,爭相奪取生活空間與資源,環境也發生重大變動。從作者方教授記敘,在臺灣幾個所調查地區,有高山溼地,原住民部落,有生態動植物棲地,有現代建築工程的憂心等等,廣泛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內容豐富,文筆流暢,解說詳細,使人認識臺灣大地歷史演變與生態變化流程,讓人收穫良多,並引起共鳴,去關懷大地環境。
陽光,清水,空氣,是一切生物和活存的必要因素。自然大地經過幾千萬年的變動,會依照地型環境,形成不同的區塊,有河川,有高地,有沼澤濕地,也有荒漠沙土。各種動植物,會選擇其適宜的環境活存。尤其有水澤的地方,最適合植物的生長,也會引來動物的居住,而逐漸建立一個動植物的生命鍊環結。最後人類就會搜尋一個,他們容易生活的地方,安居繁衍他們的種族。這是大自然生命的演化。[生態瞬間]這本書,首先以花蓮馬太鞍濕地為背景,來敘述臺灣阿美族的祖先,落居馬太鞍溪畔的過程,雖然欠缺文史記錄,但從鄉野實地考察,探討瞭解阿美族先祖的智慧,如生態的捕魚法,與尊重土地倫理,這是生態永續發展的基本觀念。早期先民親身體驗的智慧,特別珍貴。在[探訪紅檜木的故鄉---鎮西堡],帶讀者走訪,尖石鄉鎮西堡與司馬庫斯神木群的巨木生態。也告訴我們原住部落族人,維護祖靈原鄉,保護樹木的意志精神,以及紅檜木繁衍更新機制。巨木的成長,歷經千百年,確實不易。但如果一不小心,可能毀於一旦。如鎮西堡三號巨木夏娃神木,險被糊塗遊客,為洞中烤營火而燒燬,真是令人感慨。在[合歡山與泰雅晏蜓的夏日]一篇裡,以歡山為背景,細述合歡山週圍豎立的各高山群峰,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奇萊大山,等玉山山脈,雪山山脈,中央山脈。高山原形。我個人也喜歡登山,這些高山有些也曾登頂過,也感熟悉。作者以泰雅晏蜓昆蟲生態,說明高山物種的生存狀態。尤其對合歡山地區原住民部落的活動歷程,做一番說明。其中對泰雅族人,因受限於生存環境,為避免居住地點受到山崩和土石流侵擾,而留傳下來的生存法則。認為四種地方不能居住,一是不能距離河道太近,二是不能居住在山溝,三是有出水的溼地,四是土質鬆軟土地。這些原民祖先的智慧,真的可共當前山地開發的寶典。就像近幾年多次風雨大災,所造成的傷害,不是都違背這些生存法則嗎!
另從[關渡溼地尋訪臺北大湖的遺跡]與[人文歷史健忘的淡水河]文章裡,使人面懷大臺北歷史演變痕跡,自清朝康熙年代,才有臺灣的官方的簡單文獻記載,早期臺灣分為北,中,南部落區域的聚落。先民大多由唐山大陸跨海東渡,來到臺灣。他們也是沿水流河道地區落腳,討生存,開墾種植,繁延子孫。大臺北以淡水河河口,為早期先民進出渡口,因此沿淡水河流域,逐步聚落人群,開始發展。經過長期變遷移轉,人口增加,社區拓展。加上政府管理,而形成都市型態。早期關渡濕地與臺北大湖,以及淡水河面貌,已是遠留在歷史記憶裡,不過仍流存一些古老的傳說,[江右為吉]的發展痕跡。
[生態瞬間]以臺灣情心態,來敘述臺灣幾個,指標性地點的生態環境之過去與現在,並以生態動植物的消長,來做認證。所謂當時的[現在]已經注定成為過去。而[現在]的決定也將成為未來的歷史。從生態的角度來看,大地環境,都受人為需求而影響,尤其人口快速增加和集中,經濟發展的需要,道路的開闢,工業區的闢建,生活資源的需求,都必要以土地和環境為代價。這是非常無奈的課題,如何保留最後的一些自然生態環境,就必須要號召有心人,集合力量,來共同維護。從生態軌跡裡,也曾有不少環保鬥士的堅持,而保留住一些珍貴綠地,我們除表敬意外,也值得我們效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